农村学前教育不要忘了姓“农”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进一步发展学前教育,尤其是重点扶持农村学前教育,成为代表委员 们热议的一个话题。毋庸置疑,历经了两轮的三年......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进一步发展学前教育,尤其是重点扶持农村学前教育,成为代表委员  们热议的一个话题。毋庸置疑,历经了两轮的“三年行动计划”,我国实现了学前教育的空前大  发展,“入园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新一轮发展期,农村尤其是偏远贫困山区学前教育路怎么  走,如何发展,这一难题已浮出水面。笔者认为,农村学前教育应该走适合自身发展之路。

    如何走适合自身发展之路?首先明确其身份,即农村学前教育理应姓“农”。所谓姓“农”,就是要办好农村学前教育,必须从农村当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村特点,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走具有农村个性的发展之路。为何要姓“农”?因为农村学前教育生长于农村,扎根在农村,深受农村自然环境、经济社会、人文习俗的熏陶和感染,深深地被打上农村这一特殊的烙印;农村学前教育为生活在农村这块土地上的孩子成长服务,必须与农村孩子的特点相适应,遵循农村孩子的发展规律。它有着自身独特之处和发展空间,既存在局限又具备优势,所以,不能套用城市模式,必须谨记姓“农”,接农村之地气,走适合自己的路,才能健康持续发展。

    布局规划要长远。农村幼儿园数量不足,覆盖面不广,难以满足适龄幼儿就近入园。明确的需求分析是确定幼儿园布局、规模、数量的起点。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对辖区内农村作全面深入的调研、核实,既着眼当下,准确把握各区域适龄幼儿数量与分布状况、幼儿教育基础及供需缺口,又兼顾长远,准确测算未来农村幼儿变化趋势及新农村建设规划,科学谋划、合理确定幼儿园的数量、位置、规模,明确其服务半径。特别是偏远贫困山区,由于经济落后、人口稀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应本着满足需求、方便群众的原则,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设立站点。

    办园体制要灵活。农村学前教育应呈现办园体制灵活、办学主体多元态势,除政府办,还应该有集体办、企业办、村民办,其中包括国有民办、民办公助、私立民营、股份经营、租赁承办等。

    政府应承担学前教育的主责,在农村建立起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使公办园及普惠性民办园成为农村学前教育的主体。首先要加大力度举办公办园,扩大公办园比例,尤其是在连片特困、偏远山区,宜采取“一园多点”模式,由乡镇公办中心园举办分园、教学点或活动站。同时,政府还应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在农村举办学前教育,尤其要扶持面向大众、符合标准、收费较低、质量尚好的普惠性农村民办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派驻公办教师、以奖代补、培训师资、减免租金等方式支持其办学,体现公益性质,促进教育公平。

    园所类型要多样。农村地区存在不同的村状村貌,不一定以新建正规幼儿园为唯一路径。办园形式、机构类型不强求整齐划一,不追求一个模式,更不能简单套用城市模式。要根据农村地域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园策略,开办出形态不同、特点各异又符合当地实际的幼儿园。规模要适宜,不能把规模作为评价标准。大村可以独立建园,小村设分园或教学点,密集型小村可以联合办园,人口分散区域通过连接几户相邻家庭建立活动站,人口稀少区域实施定点定时的巡回教育、入户指导,以此构建起农村学前教育网络,满足农村孩子“就近入园”的需求。

    园舍设施不搞“面子”工程。教育部门要根据实际,为多样化的农村幼教机构制定不同的办园标准。农村幼儿园要因地制宜地走勤俭办园之路,追求低成本、高质量,不搞“面子”工程。目前,可以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出来经改扩建的校舍。积极推进园舍设施标准化、教育技术现代化建设,实现幼儿园面积、用房、绿化、设施、设备等达标。结合实际,制定农村幼儿园等级评定标准,并予以实施,促进幼儿园硬软件同步提升。

    环境创设要贴近孩子。环境以隐性方式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农村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一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遵循孩子的逻辑,贴近孩子的生活,使孩子喜欢,才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情感,促进孩子更好地学习。二要将乡土资源融入幼儿园环境,创设出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能激发孩子主动参与的特色化环境。三要有教育性格、知识元素和农村文化内涵,切忌追求奢华。

    师资建设要有特色。目前,有不少师资培训机构未能将农村幼儿教师培训单独组班,往往与城里幼师合班,统一采用适合城市学前教育的培训计划、课程与教材,忽视了农村学前教育对师资需求的独特性,所授知识和经验往往与农村幼教特点以及农村幼儿园的园情不相契合,且缺少可操作性。建议师资培训机构设立农村师训班,除了常规的师德规范、知识技能培训,着重帮助农村幼儿教师树立正确的农村“儿童观”“教育观”,增强为“农”服务的职业信念和专业自信,形成课程资源的乡土理念和价值取向,提高资源提炼整合、课程开发应用的能力。

    课程资源要有效融入当地资源。农村幼儿园缺乏适用的教材,不得不采用城市幼儿园教材。这种忽视本土、简单照搬城市教育内容的做法,对农村孩子日后的发展将产生怎样的导向作用呢?注重课程背后资源的差异性,有效融入农村当地资源,这样的课程才鲜活,才有针对性。也就是说,农村幼儿教育课程既要体现时代性、幼教性,还应体现地方性。为此,有必要开展课程改革。

    农村自然资源丰富、风土人情厚重、民间艺术源远流长,这是农村幼儿园的一大优势。如何有效利用这些独特资源,开发生活化、本土化、个性化的园本课程?这就要求农村幼儿教师树立适合农村孩子成长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充分挖掘当地资源,提炼素材,转化为课程内容,形成课程模式,建成课程体系。这样的课程才有助于增强农村孩子对家乡的亲和力,激发其家乡情怀,真正让教育回归本原。

    游戏活动不脱离农村实际。农村孩子受成长环境影响,体现着与城市孩子的异质性,所以教师要努力挖掘农村乡土文化、自然资源中的游戏素材以及民间游戏,开发适合农村孩子的游戏活动,游戏活动的题材和方式不能与当地现实生活以及农村孩子实际相脱离。游戏活动设计应符合农村孩子生活特点、地方特点和季节特点,鼓励孩子主动去接近、感受、认知、探索自然现象、农村生活和传统文化,激发孩子热爱家乡、热爱家乡人民的美好情感。

    管理机制要结合园情。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要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县、乡、村三级管理组织,加强对办园过程的管理、监督与考评。要保障园长的办学自主权。

    农村幼儿园要结合园情建立具体而规范的内部运行、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机制与家长委员会制度;要加强园舍、设施、设备、饮食、活动等安全管理的制度建设和措施落实。相关部门要加大安全监督力度。

    制定农村幼儿园质量标准,建立质量监控、保障与评价体系,加强质量管理与评估,严防“小学化”或“保姆式”倾向。

    建立顺应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教师人事管理制度。要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避免不同“身份”的农村教师“同工不同酬”及专业发展、职称评定机会不均现象。在规范管理教师工作的同时,更多地给予教师情感沟通、人文关怀、生活照顾、工作信任、专业支持。

    加强农村普惠性民办园收费行为管理与经费使用监督。

    农村学前教育要更快更好发展,还须具备以下保障条件:一是加快学前教育立法步伐,使学前教育有法可依;二是政府应把农村学前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及新农村建设规划,列入财政预算,加大投入、政策倾斜力度;三是全社会应给予农村学前教育更多的关心、呵护与支持。

    农村学前教育有着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和独特空间。唯有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方向,遵循农村幼儿教育规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走适合自身健康持续发展之路,农村学前教育才能“这边风景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