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倒计时,放松身心,还有这些准备可以做
收藏此文 2020-06-10 | 编辑:admin | 阅读:463
要
2020年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年。受疫情影响,同学们不得已在线学习,复课后学习时间紧迫。由于缺少必要的课堂互动和训练,单词记忆模糊,听说读写能力也日渐退化。尽管如此,我们不...
2020年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年。受疫情影响,同学们不得已在线学习,复课后学习时间紧迫。由于缺少必要的课堂互动和训练,单词记忆模糊,听说读写能力也日渐退化。尽管如此,我们不必气馁,毕竟疫情是大家共同经历的,中考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明确目标,精准定位
经历了初三模拟考等各种测试,同学对自己的学习水平应该有客观的认识——短期内可能会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但是不宜盲目乐观。尤其是阅读和写作水平在短期内很难大幅提高。因此,复习阶段定位要准确,时间分配要合理,不要只关注难题,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可以掌控的部分,如听力、语音、语法、词汇以及交际功能等方面。
把握重点,破解难点
无论自己英语学习处于哪一个水平,考试前都要明确两点,即考什么和怎么考。
上海市中考英语命题依据是《上海市初中英语学科基本要求》和《上海市初中英语课程终结性评价指南》(俗称考纲),后者明确指出 “中考旨在评价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知识考查主要评价学生对常用语音、词汇、基础语法和常用语言功能的识记理解和应用。语言运用能力考查方式主要是口头表达和写作,今年主要是写作能力考查,2021年起上海中考将增加口试部分。
因此,考前除了做一些针对性的习题,还要熟悉上述两个纲领性文件。语音、词汇、语法和语言功能的考查内容不会超出考纲的范围。根据考纲和往年考试题目,系统梳理基础知识考核点,确保自己在基础题上不丢分,是明智之举。
一些往届初三优秀学生在模拟考试中表现出色,但在中考时却翻船,究其原因是复习阶段忽略了英语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未必简单,以冠词用法为例,中考可以考查冠词一般规律性用法,即球类、乐器和专有名词前的用法,也可以考查个别语言现象中的冠词用法,如一些固定词组和短语搭配的用法。从一般规律到个别现象的考核点变化,可能导致部分同学失分。
同学们普遍认为,考试难点是试卷第81-87小题的首字母填空,回答问题的第93小题和第94题写作。
首字母填空题主要考查学生在话题语境中运用词汇的能力,考核目标词汇主要以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实词为主,有时会涉及不定代词或介词等。首字母填空题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要求较高。在阅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同学还要有围绕话题语境的词汇联想和运用能力。此外,还要了解词法和句法知识,掌握句子的主要成分和构成规律。同学还可以归纳自己的错题,发现自己的弱点,比如通常在哪一类词性上容易犯错以及犯错的原因。备考过程中可以积极尝试词汇归类,可以按话题归类或按 “首字母+词性”归类。
93题回答问题是三分题,相对能力要求较高。同学要在整体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表达观点并提供证据或理由。常见考核方式有:评价人物或事件,诠释文章中的关键语句,补全文中主要人物的观点,或续写文章等。近几年考核重点从读者视角逐渐转向作者视角,更注重文本的理解和从文本中寻找证据。回答问题时,语言表达不要求量多,更强调合情合理、言简意赅。
写作部分旨在考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要求学生就所给话题或任务,表达个人观点并提供事实(材料)依据。话题作文一般是命题或半命题,写作任务可以是就所给素材进行描述、评价或回应等。一般高分作文具有如下特征:观点积极向上,材料生动详实,语言正确地道,行文通畅,逻辑性强。备考时,不建议学生押题、背范文,但可以准备一些写作素材,主要围绕日常生活中的常见话题,如友谊、读书、团队精神、校园活动、旅游、志愿服务等内容。做到有备无患,避免考场上慌乱,言之无物。
调整状态,优化策略
克服阅读心理障碍。很多学生在阅读文章时,遇见生词会紧张。实际上大可不必,记住两点便可以轻松化解紧张。
首先,文章里的单词不是每个都很重要,有些单词可以忽略,也不会影响文本的整体理解。其次,阅读时要调动自己的生活常识或者跨学科知识来弥补缺失内容。阅读理解过程不仅是单纯获取文本信息,而是将文本信息和我们的已有知识进行整合加工的过程。
考前还需要掌握一些应试策略。如对试卷的考核点要有整体概念。一般像中考和高考这样重要的考试,考核内容要涵盖尽可能多的知识点,也就是说不会重复考核某一个知识点,例如考核非谓语动词的用法时,如果你能确定一道题是考查动词不定式的,那么另外一道题应该就是考核动词进行时或者动名词形式的用法。
中考在即,希望同学们能调整好状态,满怀信心迎接考试。同时,对自己要有合理的定位,直面自己的问题,必要时可以和同学交流学习体会,向老师寻求帮助。
(作者为黄浦区教育学院初中英语教研员)
文言文阅读需要“细读”和“深耕”
■夏智
文言文阅读,强调的是阅读方法。没有合理阅读方法的构建,我们很难应对考试中遇到的问题。
初三复习,很多学生会选择大量刷题来应试,临近中考,更多同学会把刷题看成是制胜法宝,希望以此解决考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但对于中考的文言文考查来看,刷题未必有好的效果。即便是平时学习中,很多同学也会感到,题刷了不少,但考试时该出错的地方还是出错,甚至面对这些错误,却找不到合理的解决方法。
我认为,初三学习最后一个阶段,在文言文复习上,必须构建合理的读法,参透文言文阅读的内在要求,才能具备优质的解题思维。要尽可能做到 “细读”与 “深耕”,探究文中的 “微言”(这也是古人倡导的读书方法,如下面引文中郑燮就提出 “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勾前探后,梳理出文理,从而在题目面前 “恍然大悟”。
举例来说,关于课内文言文清代郑燮的《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两句话的翻译。其一是翻译 “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
要正确翻译这个句子,我们需要明白这样几个问题:老吏是谁?在讲苏东坡读书的时候,怎么会突然出现这样一个 “老吏”?老吏 “苦”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到 “老吏”的 “苦”?
这就需要细读这个句子的上下文。原来,这里作者是想用苏轼读书的故事去论证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这个观点。那么苏轼是怎样读书的呢?作者列举了,一次在翰林院读《阿房宫赋》,读到了四更天,这个老吏自然是掌管翰林院的官吏,苏轼读书读到四更,一个掌管翰林院的老吏,不可能弃苏轼不顾,而离开翰林院去休息,他需要陪着苏轼,苏轼读书读到“四鼓”,这个老吏也要陪到 “四鼓”,他当然感到为陪苏轼读书为苦了。所以前文交代苏轼读书的地方——翰林院,是必须读到的重要信息。如果不细读,文中呈现的信息把握不准,就很难理解老吏为什么而感到苦了。很多书中,把这个句子翻译成:“掌管翰林院的老官吏觉得他读得辛苦,可苏东坡却十分畅快,毫无倦意。”这是否准确,值得思考。
除了我们要搞清 “老吏苦之”中的 “之”的指代义,还要体会文中呈现的苏轼读书情景。苏轼读书辛苦不辛苦,老吏也许能感觉到,也许感觉不到,但这不是老吏关注的重点,老吏关注的是夜过 “四鼓”自己不能去休息,还要陪着苏轼在此读书。因此,这里的 “之”,更确切的指代义应为苏轼 “四鼓”了,还在翰林院读书,老吏还需奉陪,不能离开翰林院休息。因此,这里的翻译应为 “掌管翰林院的老官吏为陪苏轼读书到‘四鼓’而感到辛苦,可苏东坡却十分畅快,毫无倦意”。
如果我们再深耕,可以看出:作者在这里用了对比的手法,一 “苦”一 “洒然不倦”,用老吏的 “苦”(不是苏轼的 “苦”)来反衬苏轼读书读到 “洒然不倦”的程度就忘乎所以了,没有顾忌到还有一个不能关翰林院之门的老吏。同时,这里还有独特的语言现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问题。因为 “老吏苦之”中的“之”既可以代人,也可以代事(包括情状),很明显这里代人不恰当,不能说老吏为苏轼而苦,那就只能代事,代指陪苏轼读书这样一件事。综合起来,可以看出,能把两种语言现象都翻译出来的,不应该是“掌管翰林院的老官吏觉得他读得辛苦,可苏东坡却十分畅快,毫无倦意”这样的翻译,而正确的翻译应该是:“掌管翰林院的老官吏为陪苏轼读书到‘四鼓’而感到辛苦,可苏东坡却十分畅快,毫无倦意。”
再举个例子, “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有些书中将这个句子翻译成:“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等人,一生读书从不读第二遍,但他们始终也没有写出好文章。”这个翻译中,对 “迄”的理解上,是有偏差的。“迄” 在古汉语中,可以解释为“至,到”或者“毕竟,终究”。这里可以理解为“终究”、“最终”——表示某种结果,郑燮在这里举出几个人读书的例子,是想证明自己倡导的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这个观点。意思是说,这几个人平生在读文章上,不再读第二遍,使他们在文章的撰写上最终没有取得多大成就,而不是说他们在为文上始终没有什么成就。
郑燮应该也读到过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首诗的影响力,郑燮也应该很清楚,郑燮在这里不是说这几个人在为文上始终没有什么成就,而是他想表达“读书不喜欢读第二遍,在为文上面,最终就很难有‘佳文’”这个意思。
我这里列举的两个句子的翻译,也都经常出现在我们平时的考试中,或者是我们依赖的复习材料中,我的用意不是去辨析到底哪种翻译是正确的合理的,而是让我们去思考,如果我们在阅读文言文中不 “细读”,不“深耕”,就很难发现问题,发现不出问题,我们有些错误必然还是难以避免。最后一段时间,学会耐心读文章(尤其是文言文),并形成深度思考,才能构建合理的阅读方法,去应对即将来临的中考。
(作者为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初中语文教研员)
数学冲刺应该这样“刷”题
■陈磊
初三数学复习,做一定数量的习题是必须的,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知识结构上的缺陷,提升解题速度、积累解题经验、形成解题策略、催生解题灵感。但如果做题缺少对错误原因的分析与解题方法的总结,一味搞题海战术,不加选择地大量做题,那就本末倒置了。提高初三最后阶段的复习效率, “刷”题也要有方法。
多“刷”基础题
中考定位是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难易比基本设定为8∶1∶1,即基础试题通常占80%。这决定了试卷以考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主,难题所占比例不大,整卷区分度较小,所以一个小小的失误可能会影响整个结果。中考首先要保证基础题上不出错。因此最后复习阶段,越是临近考试,越要侧重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熟练掌握,自己会做的题必须每做必对。
有些学生在平时练习中,似乎题目都会做,但一到考试总出错。虽然原因各不相同,如有些学生是因为基本概念不清,知识间相互干扰;有些是因为基本方法不熟练;有些是因为审题不仔细;有的是不良书写习惯造成……但这些学生往往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日常练习不重视,马马虎虎,缺乏严谨的学习态度。等到考试时,在一定的心理压力下,这些问题就会集中暴露,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所以,平时一定要养成良好做题习惯,不放过练习时所犯的每一个错误,认真分析错误原因。同学不妨为自己准备一本 “病例卡”,记录所犯错误,及时归类,找出问题所在。如果是学科知识方面的问题,那么必须翻看课本中的相关内容或请教老师,彻底弄清该类问题。如果是解题习惯方面的问题应及时调整做题方法,并在今后遇到该类问题时,提醒自己放慢速度,及时检查。
基础题的来源可以是历年中考试题,也可以是老师推荐的某些模拟试题。另外 “刷”基础题时,也不要忘了教材。每年中考有许多试题都是由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经过适当变形或组合而成,甚至有些压轴题也源自教材,例如2019年中考第25题就是由一道七年级习题改编而成的。
精“刷”综合题
多 “刷”基础题,也要有选择地 “刷”综合题,并以此帮助自己梳理出解题中的一些常用方法,进一步提炼自己的解题策略。
解题如同用钥匙开锁,考前整理自己手中已经有了哪些钥匙,对哪把钥匙可以打开怎样的锁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考场上一旦遇到困难,就不会手忙脚乱。有些同学在历次考试中成绩波动较大,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掌握的解题方法与手段比较单一,当某次考试压轴题正好可以用他掌握的方法解决时,就比较顺利,反之就束手无策,所以平时在做题时要多积累一些解题的方法与经验。
最后复习阶段,可以梳理之前综合题中出现过的方法,比较各类方法在不同试题中的优劣,尝试从方法角度来把握一类问题的解题规律。对常见的结论、条件与图形在解题中起到的作用和一般的处理方式要做到心中有数。如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的常用方法有哪些?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又有哪些?当图形中出现中点时,可能会有哪些辅助线添法?……这样在思维遇阻时,就可以知道从哪些角度,再次进行尝试。
在梳理方法的基础上,再选择一些难度适中的题,检验自己在解题方法上还存在什么不足,如有的话,请及时将其补充进自己的 “钥匙包”。
控制“刷”题时间
中考要求在100分钟内完成所有试题的解答,因此基础题不仅要做对,还要有一定的速度,这样才能为后面的压轴题匀出足够的思维时间,但速度提升的前提是不能牺牲答题的准确率。有的同学在考试时一味求快,压缩审题时间或将一些原本需要笔算的步骤改为心算,导致出现低级错误,得不偿失。为了既对又快,平时做基础题时要给自己限定时间,中间不能中断。这样一方面可以模拟考试场景,让自己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可了解自己做题速度,通过多次练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做题节奏。
同样,做压轴题时也要限定时间(一道压轴题一般为20-30分钟),学会在有限时间内适时调整解题方向,防止在一条道上走到黑。如果有整段时间,还可以 “刷”一下前几年的中考卷,体验一下如何分配考试时间。
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 “刷”题不能代替概念理解与知识网络构建。最后阶段除了 “刷”题外也别忘了再看一下课本与前期的复习笔记,查找一下是否还有 “刷”题中遗漏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