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量提质:推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驶入“快车道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有利于贯彻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方针政策和推进国家反 贫困战略的实施。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有利于贯彻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方针政策和推进国家反  贫困战略的实施。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学前  教育首次被单独列出并日益受到重视;两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使得民族地区各  级政府将学前教育提上议事日程,积极探索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对策。但由于民族地区历史和自  然原因,学前教育发展仍较为迟缓,农村学前教育更成为中国教育体制中最薄弱的环节。探索民  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破解当前制约其发展的种种问题,对实现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全  面、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高处站位推动发展,倾力投入提高绩效

    教育发展要真正做到“三个面向”,使儿童在人生起点健康成长,就必须高处站位,着眼未来,倍加重视学前教育。事实上,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质量提高都与教育经费投入直接相关。因此,增加对幼儿教育、保育经费的投入并明确经费投入的目标定位,对于确保教育目标、保教质量的实现非常必要。学前教育经费的来源可以多元,但政府坚实而稳健的经费投入是学前教育质量高效性和受教育权公平性的根本保障。

    我国因学前教育的经费长期不在国家公共财政的基础保障之内,加上民族地区总体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经费投入捉襟见肘使学前教育发展始终处于低水平徘徊。近年来,虽然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与其他教育阶段相比,无论投入的总量还是占比仍然很低。从经费投入结构来看,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是财政性教育经费和事业收入,总体来看政府财政性的投入占比不足,这就需要幼儿家庭承担较多的教育投入。从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差异上看,区域、城乡之间都存在明显差异。

    要促进学前教育发展和教育质量提升,一是要加大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力度,普特结合、城乡兼顾、突出重点、丰富形式,科学有效地予以保障;二是要尽快完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监评机制和激励机制,以监促管、以评促建、奖惩结合,提升经费投入的使用绩效。

    为改善上述情况,需从多方面着手提升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如扩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总额,明确学前教育财政经费投入的区域重点,改变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财政支持的内容重点,丰富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形式,完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考核机制,加强学前教育经费管理工作,建立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经费的长效保障机制,完善教育经费使用效率的考核评估与激励机制。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兼顾促进均衡

    扶贫先扶智,教育在扶贫开发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国家扶贫攻坚试点成功的起点和前提无疑是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而学前教育的发展情况包括幼儿入园率与教育质量、学前教育办学结构、规模情况、地区分布情况等,这都是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

    调查显示,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入园规模逐渐增大。从幼儿园结构分布来看,民族地区幼儿园仍以民办幼儿园为主。公办幼儿园数量增长速度远不及民办幼儿园速度快。目前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势头较好,但仍存在发展不均衡,总体水平较低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入园率较低且结构差异明显、办学主体不均衡、办园类型与班级配置不科学、幼儿园分布规划不合理。此外,部分地区还存在语言文化差异的障碍。

    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重点关注五个方面:一是促进对科学育儿观的宣传与普及。重点是加强对家长的宣传引导,培养正确的育儿观,了解幼儿教育的作用,使家长明白正确的观念是什么?孩子入园为什么?积极的教育做什么?幼儿园可通过开展家长培训班及家长开放日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在广大群众中宣传学前教育的作用及相关知识。二是促进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受教育权利的均衡。制定促进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迈向规范化、均等化、科学化、现代化的政策措施,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力度,降低入园成本。三是促进办学准入和管理监督的均衡。政府制定的政策应有助于营造平等的竞争环境,保持幼儿园办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但监管必须及时跟进,确保规范有序协同发展。四是促进教育教学方式和内容均衡。提倡民族地区幼儿园充分利用其教育资源,使幼儿获得与其他地区幼儿大体相同的教育效果,同时,鼓励民族地区幼儿园有效开发教育资源,着力提升园本课程开发能力建设。五是促进合理规划布局的教育均衡。幼儿园建设要结合本地的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依据未来人口出生情况和流动变化趋势,以就近入园的原则建设幼儿园。同时,支持民办幼儿园建设,弥补公办幼儿园供给不足。

    把握关键对焦优质,着力提增师资质量

    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教师的教学质量。有质量的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取决于幼儿教师的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因素就是培养优质师资。民族地区的幼儿教师肩负着发展当地幼儿教育、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责任和使命。特别是在偏远的民族地区,家长受教育程度较为有限,谋生任务繁重,他们少有精力与时间对幼儿进行适时合理教育。在这种情形下,幼儿教师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

    目前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基础较为薄弱,尤其是师资配备不足,生师比失衡。具体体现为,教职工人数少且增长速度缓慢,师资薪酬虽逐年有所增加,但仍然较低;教师男女比例失衡,专任教师总数少,教师队伍中大学学历比例偏低,专业化程度还不够高;学前教育师资在不同区域的差距扩大,尤其是城乡之间的配置严重失衡。生师比、保育员幼儿比、专任教师比、学历比、高职称比、师资水平等在城镇和农村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

    要走出上述困境,我们认为,一是通过政策合理倾斜,推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师资力量的可持续发展。采取财政专项和政策扶持,多层面提高幼儿教师地位、多渠道补充合格幼儿教师、多措施吸引和留住幼儿教师。二是同步并科学配置学前教育师资,在不同地区、城乡之间统筹兼顾“普”与“特”、“质”与“量”的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注重加大民族地区民汉双语幼儿教师的培养力度。三是尽力改善幼儿教师生存状态,多平台促进专业化发展,加强职业培训,加强教育管理,加强与各高校之间的有机对接,营造全社会合力支持学前教育的良好氛围,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提增质量。

    推进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行动支持。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使每一个幼儿都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教育,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实现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收获人生幸福,赢得发展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