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理学院“五策并进”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
收藏此文 2020-11-17 | 编辑:admin | 阅读:623
要
四川文理学院深入实施 322 大思政工作体系,聚焦队伍能力建设、课程内容供给、教学方法改革、育人载体创新、体制机制创建, 五策并进 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四川文理学院深入实施“322”大思政工作体系,聚焦队伍能力建设、课程内容供给、教学方法改革、育人载体创新、体制机制创建,“五策并进”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着力构筑“三全育人”大格局。
一、聚焦队伍能力建设,提升教师育人温度
建立校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和思政课教师制度,定期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引导其坚持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把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大力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建立思政课教师国家、省、校三级培养体系,完善党员干部和教职工培训体系,近三年,累计组织60多人次参加各级培训。科学优化和设计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主题与内容,实施学历职称“双提升计划”与校内外“双向挂职计划”,引导思政课与专业教师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每2月组织开展1次“校长•教师”座谈会,共话教育改革发展,共商人才培养大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贯穿于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组织开展“我最喜欢的好老师”“教书育人名师”“名辅导员”等评选活动,先后有28人获得省级和学校表彰;选树29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着力营造教书育人浓厚氛围。
二、聚焦课程内容供给,提升课堂思想高度
学校全面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度挖掘每一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元素,在构建课程体系、制定课程目标中强化育人导向,系统组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升课堂思想高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加强思政课教学示范中心、川陕苏区革命文化教育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四史”进课堂,大力开展“中国系列”“四川实践”“巴文化”选修课建设。各二级学院在不同专业课程中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政治教育,着力构筑起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中国系列”课程、通识核心课程为主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立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专项课题,2门思政课示范课程、21门专业教育类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综合素质类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获学校立项建设,《外国文学》《大学英语》获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
三、聚焦教学方法改革,提升学生满意程度
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计划,按照“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的要求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从本科思政课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实践教学,独立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构建思政课实践课“1+X”课程体系,其中“1”为国情调研,全校学生必修,“X”包括主题情景剧展演、微电影创作等11个项目,结合各学科专业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各二级学院广泛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鼓励教师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手段上传和共享优秀教学课件或视频,扩大优质课程覆盖面。组织专任教师深入讲解每一门课程蕴含的育人元素,并充分利用重要历史事件、重要时机从相应学科专业背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价值引领,使课堂“有滋有味”“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既有深度又有温度。
四、聚焦育人载体创新,提升学生参与深度
不断丰富和延伸思政课与课程思政育人载体,提高学生参与主动性。制定实践基地建设计划,围绕学科专业发展首批立项建设了14个校外示范性实践教育基地,每年组织学生赴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服务,建立成都产教融合基地,组织1000余名学生集中开展实习实训,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坚定“四个自信”,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求实精神。创设“双月学生·校长”座谈会、“党委书记·学生面对面”等活动载体,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树立民主意识。分区分块打造校园政治文化、学术文化、学科专业文化,形成系统化的“文理”文化符号和精神标识。不断创新校内育人载体,设立官方微信、微博、抖音、易班、QQ空间、“文理微课”等,推动思政教育联网上线。
五、聚焦体制机制创建,提升考评激励力度
成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全面夯实课程建设组织领导责任。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定期研究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各部门在党委领导下,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分门别类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活动,形成党委领导下齐抓共管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制定“322”大思政工作体系考核评价实施办法,对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二级学院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进行重点考查。根据课程目标、专业特点,通过集中性考试评价、认证评价、审核评价、成果评价等方式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考查,使学生从“为考而学”向“为学而考”转变,从重知识识记向重知识运用与实践能力培养转变。在“第一课堂”基础上,制定“学分制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办法,设立“思想成长”“志愿公益”“实践实习”等7个实践学分认定模块,通过多种形式提升考评激励力度。